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多样性阅读与创新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10 09:13  兵马俑在线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与锻造。但是,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却陷入了“瓶颈”局面,在惯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通常强调的是一种解读方式,一个标准答案,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语文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经典名著文本的阅读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多样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既探寻到作品的精髓与主旨,又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了解主题的不确定性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囿于名家名篇的原因,似乎主题早已定论,教师很容易受教学资料或权威观点的影响,在探讨主题时往往会陷入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的窠臼,把传统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铭记在心,不容置疑,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并不复杂,但很感人,道出了小人物的悲苦和无奈。以前教科书一直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在批判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之心,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我们会发现,世间中的每个人难道都没虚荣心吗?难道资产阶级有虚荣心,无产阶级就没有虚荣心吗?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然会对主题的认识不断丰富,如表现了人生变幻无常的思想,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无能为力,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毁灭。教师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作家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项链》的主题,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鼓励,进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对小说主题的分析理解。

二、认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经典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格、矛盾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二重性,而对某个人物的解读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颇有争议或者争锋相对。人教版(必修)第四册的《雷雨》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的最好的素材和文本。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使得他散发着神秘和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人们的评价也时常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以前我们认识多侧重他的伪善,随着文学人性的回归和复苏,近年来对他的研究和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在认识论上开始为他平反昭雪,一致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情理的说法,将阶级分析法逐步淡出文学鉴赏和阅读,使他忏悔、孤独、痛苦的情结逐步得以显现和还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又是什么?这两个题目均属于开放性题,不求统一答案,只求推陈出新、自言其理,应当大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持哪种认识,都要有充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举出实例而加以说明,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的争鸣和飞跃。

三、发掘文本内涵的丰富性

文学鉴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和感悟是因人而异的,这在诗歌阅读鉴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中的形象之丰富,想象空间之广阔,最能体现人的形象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加上诗人和读者的审美差距,以及不同阅历和不同修养的人读同一首诗时的不同感受,往往会造成一诗多解的现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实现多样性的解读,允许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力。比如戴望舒的《雨巷》,无论从主题,还是从意境上都尽得神韵,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朦胧诗的潜在魅力,可以获知它的爱情主旨的升华和体验。而当联系了社会创作背景时,我们又会发现此诗又抑或是政治讽喻诗,还原了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如此理解,既遵从了作者创作诗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也开拓和诱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

四、感受文学启示的多样性

思想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的。而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文学的功能上予以启示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还是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读完一篇经典文学著作,我们不单是让学生了解到文学作品的梗概,更多的工作则是需要将文学作品与现实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多义性的文学作品用心去琢磨,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能借助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获得自身的感悟,进而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有新的认识与升华,做到“学以致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却极富哲理思辨,它丰富的说理内涵对今天青年学生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和情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师必须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之,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去领会作品的内涵,鼓励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解读;但也不等于放任自流,而应当在错误的“多元解读”上适时纠正,正确引导。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对原著有新的阐发或突破,将创造性思维真正地用在阅读过程中,将书本文字读活读新。

榆林市定边县定边中学 范晓飞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全国32家电台联合打造“红戏会” 陕西戏曲广播夺三奖

2011-12-09 10:49阅读

磨沟幼儿园园长火钳烫学生续:安康教育局认真查处

2011-12-05 17:22阅读

“雁塔祈福钟鸣五洲”大型文化活动大雁塔下启动

2011-11-29 21:42阅读

命案起风波 普法破迷信

2011-11-21 19:40阅读

西安一周天气预报(2011年11月7日~2011年11月13日)

2011-11-07 09:32阅读

高陵县在西安市首推高中生全免学费政策

2011-10-19 12:58阅读

陕西稳定市场价格 确保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稳定

2011-10-13 12:0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