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守护榆林发展的生命线——榆林市生态建设综述

2011-12-12 08:55  兵马俑在线

生态建设是榆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市数十载坚持不懈“南治土、北治沙”,遏住了黄沙侵蚀,新植了层层翠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据市林业局统计,榆林的植被覆盖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0.9%,2005年末,植被覆盖率为22.6%,在这56年间,我市植被覆盖率平均每年提升0.387%。目前,通过卫星云感环境监测系统分析比较,我市植被覆盖率达到30.7%。短短6年的时间,我市植被覆盖率提高8.1%。由此推算,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到现在,我市平均每年林草覆盖率增加1.36%,是新中国成立时到2005年植被覆盖率平均年增量的3.488倍。

榆林大地主色调变绿

2010年8月12日至13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榆召开,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陕西省生态林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深刻总结了榆林市三北工程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他说,榆林市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土高原和榆林沙区的生态面貌大为改观,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绿色已成为榆林大地的主色调。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市林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治理,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为标志,我市先后实施绿色通道、环城防护林带建设、能源企业绿化、千村万户绿化等生态林业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一个以可持续、全面推进跨越发展的新阶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变好产业壮大

当前,全市生态状况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沙退人进、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截至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7%,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07.5万亩;860万亩流沙中有740万亩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

同时,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全市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达到260万亩,年产鲜枣30万吨,榆林红枣的栽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全省的三分之二,枣区人均红枣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以柠条、刺槐为主的水保林达到200万亩,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活立木蓄积达400万立方米;山杏、大扁杏栽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值1亿多元,全市林业总产值约20亿元。

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北部风沙区的风沙危害大大减轻,860万亩流沙有740多万亩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出现了沙退人进的可喜局面。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年减少入黄泥沙量2.4亿吨,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45.2%。森林面积的增加,减少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提高了空气质量。2010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33天,其中一级天数达到27天,创历史最好纪录。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全市林业建设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绿护田农民致富

目前,我市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防风固沙林带基本建成;沙漠腹地建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300余块,新植针叶树100万亩,全市防沙治沙的档次和水准大大提高,滩、川、塬、涧地区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基本形成了带片网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形成170万亩玉米、16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280万亩马铃薯和8万亩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旱地春玉米、地膜花生、谷子等6大类作物连创39项全国高产纪录,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65.1万吨,与2000年的70.9万吨相比,增长132.86%;农业总产值达到152.88亿元,较2000年的24亿元,增加5.4倍以上;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全市羊子饲养量达到900万只,成为全省羊子第一大市。同时,农民可支配性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三年植绿榆林变样

今年8月,省委书记赵乐际在我市视察工作时指出:“榆林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更应是生态绿化的典范,榆林要高度重视生态绿化工作,要把生态绿化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首要工作来抓,把造林绿化工作与干部考核挂起钩来,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台阶,力争把榆林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塞上生态名市。”为了贯彻赵乐际书记的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植树造林活动,规划从今年秋季到2014年,用3年时间完成造林300万亩,通过实施榆林环城防护林带、城区绿化、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等八大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五个百万亩造林基地建设进程;主要交通干线、河流两侧绿化林带和市区环城林带基本建成;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以上,力争使榆林的生态环境“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建成“南部林果飘香、北部绿染沙漠、矿区绿化美化、城镇翠绿环抱”的和谐新榆林。

为了确保“三年植绿大行动”顺利实施,我市早规划、早动员、早行动,11月4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启动仪式;11月初,由市林业局牵头编制的《榆林市三年植绿大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并正式下发,新一轮造林绿化的高潮已经掀起。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巩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以更新改造为主要手段,继续实施十大生态林业工程,每年完成造林100万亩,建设樟子松、长柄扁桃、红枣、两杏、沙棘五个百万亩造林基地,使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40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6.7%,在全市初步建成一个乔灌草相结合、针叶阔叶树相结合、自然景观优美的比较稳定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有效遏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道路水系林带化、城镇乡村园林化。

榆林日报社记者张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警钟常鸣:保险杠碎片让你无处可逃

2011-12-09 15:20阅读

宋祖英、王杰、王宏伟与郭达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低调献演

2011-12-06 15:53阅读

网友悲喜48小时 钱包被盗后被好心人拾得归还

2011-11-30 16:21阅读

一次性筷子将在陕西停止使用 探索一次性筷子背后的环境代价

2011-11-22 14:18阅读

第十八届杨凌农高会上户县共计引资9000万

2011-11-08 21:35阅读

2011第十七届攀登中央电视塔大赛即将开赛

2011-10-28 10:36阅读

周至县农业局国庆期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2011-10-15 14:3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