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是促进企业生产、提高劳动效率、激发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有效形式,是广大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会工作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的主要抓手。
目前,企业开展劳动竞赛的内容、方法、方式及奖罚机制等,已不能满足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职工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已发生较大变化,如不给劳动竞赛赋予新的内涵,将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创新是现代企业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创新又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劳动竞赛工作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实现各方面的创新。首先,那种一成不变的劳动竞赛方式、方法应该创新。其创新包括多个方面:
过去,劳动竞赛的内容大多为为比产量、比技术、比速度等。当然,这些比赛内容并非都过时了,但在劳动竞赛内容的深化方面应该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比技术是比技术应用还是比技术创新,比速度是比产量增长速度,还是质量提高速度等等。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创新劳动竞赛内容,必然能使劳动竞赛更新颖,更具有吸引力。
形式的创新同样重要,采取方便生产的、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劳动竞赛赢得广泛群众基础的前提。将过去哪种单调的竞赛方式变为形式多样、多工种协作的竞赛方式,会使竞赛更具有活力,既可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又可增强参与者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劳动竞赛形式的创新,要摒弃上级“规定动作”多于下级“自选动作”,一个竞赛细则管全年,一套竞赛方案层层搬,范围越大越好,行动越统一越好,声势越轰轰烈烈越好的“大一统”模式。要尽量选用适应基层、现场和职工心理,富有竞争性、鼓动性和趣味性,小而实,短而新,节奏快,实效强,尤其是职工群众自己总结出来的竞赛形式。
总之一句话,工会组织要不断拓宽竞赛活动的专业和领域,围绕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和关键,有针对性地选择竞赛项目,使劳动竞赛覆盖了企业生产、项目、经营、管理各个领域。
劳动竞赛的激励手段,必须克服手法单一的弊端,即纯粹的精神鼓励或纯粹的物质刺激,激励手段的创新,必须把握人的需求规律,走改革创新之路。
目前,企业劳动竞赛普遍倾向物质刺激,缺乏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激励。虽然合理的物质奖励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物质奖励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方式,劳动竞赛作为一种调动职工潜在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应加大评先推优的力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整个竞赛过程,做到政治、经济、荣誉“三到位”。
激励机制的创新,首先应着眼于企业价值观的导向。因为劳动竞赛是为企业大局服务的,不是为了奖励而竞赛。二是要着眼于从多方面满足职工的需求。人的任何一方面的需求,只要被满足,一定会有满足感,而达到激励作用。因此,要使劳动竞赛富有实效,必须尽量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的同时,注重物质和精神等各种激励多管齐下,要认真总结先进人物的先进经验和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奉献精神,大造声势,大力推广,要使他们感到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成就感”和荣誉感得到满足。
组织者观念的创新应该放在各类创新的首要位置,因为组织劳动竞赛的人是劳动竞赛创新的主体,因此,组织者首先应该有一种意识,即必须不断超越过去,不断追求劳动竞赛新的组织方式方法,不断赋予劳动竞赛新的内容。
具体说来,组织者观念的创新,一在于重新审视劳动竞赛的功能。劳动竞赛在企业中进行,已是一种管理行为,那么它也应在科技改革、塑造企业精神、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二在于重新定位或理解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如果重合作、重科技、重服务、重创新,必然围绕这些方面设计竞赛的主题和方法,也应以此为依据衡量竞赛成绩和实施奖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并未真正形成自己企业稳定的价值观,故价值观的创新在劳动竞赛创新中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当然,组织者也可以在劳动竞赛工程中实施PDCA循环,在计划、实施、检查之后,有侧重点的制定劳动竞赛目标,以这些侧重点为依据,制定出较长远的连续性计划,再实施PDCA循环,便可不断循环,从而不断上升,力求实现劳动竞赛的创新。\
(乔阿玲)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