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赫赫有名的“中国故事之乡”高陵,在近年来国内纯文学创作不十分景气、作家生存堪忧的大环境下,异军突起,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佳作遍地开花,完成了从“故事之乡”到“文学之乡”的升级蜕变。这一现象引起中国文坛的关注,被称为“高陵文学现象”。
6月16日,由陕西省作协等主办的“高陵文学现象研讨会暨陕西文学之乡授牌仪式”在高陵举行,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共同为高陵授予“陕西文学之乡”的牌匾。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认为,高陵现象值得思索研究。
业余作家精品频出
高陵以文学的名义崛起
继解放前涌现出一大批叫响全国的农民诗人、上世纪70年代以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后,近几年,高陵再度以文学的名义崛起。短短几年,这里有百余名业余作家精品频出,涵盖小说、散文、科幻、童话、剧本等各种样式,其中不乏获得中宣部、中国文联“山花奖著作奖”、“柳青文学奖”、陕西省政府首届最高艺术奖的作品。中国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鲁迅文学院等为授牌活动发来贺信。
“放下锄头握起笔”,这是高陵许多农民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问及何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一些农民作家告诉记者:“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我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对现实生活有着最真切的体验。生活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宽松的创作环境让我们全情投入,县上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视,这些都促使我们握起手中的笔!”高陵县领导认为,高陵自古有着文学创作的良好氛围,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陵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当日研讨会的嘉宾名单上,就出现了不少职位为“某村某组农民”的群众作家。
解决发表难出版难问题
让高陵作家走得更远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高陵县近年创办了多个文学期刊,更在陕西率先设立县级“文艺成果奖”,用基金的形式,鼓励大众参与文学创作,并将其中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作品列入《高陵文丛》陆续推出,解决业余作家发表难、出版难、推介难的问题。还通过不定期组织创作交流会、名家座谈会,进一步坚定文学爱好者创精品的信心,高陵对文学创作的创新举措和成果,省作协认为非常值得在全省推广。
著名文学评论家畅广元指出,“文学需要热土,真诚,激情和从容,高陵因为具备这些元素,如今获得”文学之乡“称号,但今后该如何前行?我认为,与‘数量’相比,‘质量’对作家们更重要——在‘大思考’上努力,把眼光放在当下,对人性发展状态进行真正文学性的思考和包容,会让高陵的作家们走得更远。”肖云儒同样表示,“研究当下世界、民族和民众牵挂的话题,应该是不止高陵作家,而是我们所有作家关注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