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遍酸甜苦辣 只为心中梦想
2011年6月23日,救助站工作人员从甘肃武威市救助站接回精神病流浪者杨扶风,当大家忍着饥渴,怀着兴奋的心情把他送到兴平西城郭村家门口时,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杨父光着膀子,带着家人冲出来,指责救助站多管闲事!
原来,杨扶风就是人们常说的“武疯子”,过去在家,今天伤东家的孩子,明天打西户的老人,搞得鸡犬不宁。老杨一家人磕头作揖,赔钱赔礼,求人谅解。面对这种情况,赵克彪协调公安和办事处维护秩序,并苦口婆心地说服劝解,反复申明他们家属作为监护人应尽的责任,最终在凌晨一点钟才离开现场。
事实证明,怎样处理形态各异的“傻、疯、呆”流浪者,是救助工作面临的“难”题。这方面,赵克彪有着一般公务人员闻所未闻的际遇和磨砺,也有普通社会工作者不忍卒睹的难堪之情和切肤之痛。
2011年11月的一天,救助站协助学校去搜寻一位网瘾少年时,在兴平马嵬北塬上山一样高的垃圾填埋场内,发现有个人影爬动,几名同志壮着胆子上前仔细打量,一条刨垃圾就食,靠垃圾取暖的流浪汉横在面前,扭过头来的蜷缩之躯只有眼睛闪烁些许微光。他们把她扶上车,她身上散发的阵阵让人窒息的恶臭。无奈,赵克彪在车厢点燃了几枚灭蚊片遮臭,结果浓烟从车窗冒出,引得后面好心的司机赶上来,着急地对他们按喇叭:“师傅,你的车着火了,赶紧!”
就这样,他们把她接回站上。她叫黄小琴,他们查找了近一个月,终于把她送回武功河道家里。一个冬天晚上,他们在街头接回一位又哭又笑的流浪妇女,她白天默不作声,晚上却大声呼叫。那时救助站还在局机关一层办公,周围都是住户,夜不能安,人不能寐。不时有居民过来质问,你们救助站半夜出了啥事?经过几天几夜的工作,或许是救助站的真诚和耐心让流浪人员有了好感,情绪渐渐平稳,终于说出她叫胡小云,是周至楼观镇一名小学教师。
铁肩担负道义 位卑不忘忧民
今年8月20日下午,南位镇陈中村的杨群社老人拉着14岁的孙子涛涛来到赵克彪的办公室,泪流满面地说,“我患脑梗,老伴有偏瘫后遗症,几年前儿子、儿媳都没了,现在孙子不愿意去学校,要回来照顾我和老伴。娃学习好,这不把娃给毁了。”
赵克彪及时为涛涛联系了学校。老人感动地说:“我们一家吃着低保,现在政府又让娃上学了,我们全家今世遇上好人了!”
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海洋,拳拳爱心可以驱散心灵上的阴霾。涛涛救助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一位不具实名的好心人愿意每月资助200元,帮助涛涛长大成人。
2010年以来,兴平市救助对象从3年前的不足百人增加到现在的年均近千人,救助范围由城区延伸到乡村的角角落落,并将救助的触角伸向省外。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先后成功从外省接领救助返乡流浪人员113名,使他们在真诚关照和精心呵护中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2010年,赵克彪被评为陕西优秀复员退伍军人、2011年被评为全省救助管理先进个人。救助站在他的带领下,2012年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社会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咸阳电视台等先后10多次报道救助站的感人事迹,20多家兄弟单位来兴平参观学习,其救助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记者 姚骏骊 吴哲)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