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城雕盛于文化觉醒
21世纪初,宝鸡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陆续出现过很多雕塑,渭河堤上的“狐假虎威”“龟兔赛跑”,人民公园前的“石狮子”,农业银行大厦前的“大铜牛”等都是市民生活照中的背景。虽然数量不少,但在王宝强看来,这些雕塑都有一个无可回避的硬伤:内容没有特点,摆在全国各地都一样,体现不出某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过往。
一位哲人说过,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雕塑更是城市文明进程、人文精神、个性风格的风景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如何让宝鸡的雕塑也能体现出城市文化,展现出宝鸡所具有的那股独特的个性劲儿,成了城市建设者们思考更多的问题,于是,建设者们从单纯满足市民的观赏性需求中跳出来,开始给城雕赋予更深层的意义。
原规划局雕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崔宝强介绍说:“每个城市的雕塑发展,基本都要经历从学习外来到展现自我的过程,宝鸡也不例外。如今,宝鸡已经开始了富于独创意义的城雕建设。2006年,石鼓山下的金鸡鸣瑞雕塑建成,体育场转盘的体育之光建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在北坡公园建成奥运风雕塑。在市区先后建成了马踏飞燕、陈仓园情景小品、张三丰开坛、凤翔九天、火车站广场浮雕等一系列雕塑。”这些棱角分明,与宝鸡发展建设息息相关的雕塑让市民感悟到,城雕除了休闲观赏外,也可以有内涵、有文化。
近几年,我市又相继在道路两旁、主题公园、广场以及石鼓山等观光景区建成了以炎帝故里、周秦故土、石鼓文化和民俗风情为题的城市雕塑,雕塑中赋予的城市内涵逐渐从大众文化转向了地方特色,用地方“个性”唤醒城雕中的城市之魂。“市民对城市雕塑认识的提升,使得其发展越来越需要满足外在与内涵两者相统一的要求,虽然城市雕塑本身不该被赋予太多的意义,但建设能够体现宝鸡之美的城市雕塑,展现文化宝鸡、人文宝鸡、旅游宝鸡的风采,还是需要更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出现。”崔宝强说道。这不仅是建设者的思路,也是众多市民对本地文化自觉认识的要求。
石鼓山上的群雕引人驻足,游人在编钟实景雕塑前敲击的空灵妙音回荡于石鼓山间,高新大道两旁的“吼秦腔”“绘脸谱”让人不觉回眸……新建成的城雕中不乏制作精良、个性独特的作品,在受到市民喜爱的同时,也成为来宝鸡旅游的外地人相机中绝美的风景。
特色城雕精于文化自信
其实对城市雕塑的讨论在市民中早就开始了:石鼓山下的大金鸡艺术感是不是太抽象了;行政中心的红色凤凰很有腾飞的感觉;新开路附近曾经摆放的几组铜像很不错,做工精细又有时代感,但建国路那里的几组塑像就做得很粗糙。面对众多评价,崔宝强说道:“‘金鸡鸣瑞’用抽象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雄鸡的美感,金黄色的雄鸡引颈展翅,腾飞之势引人注目。”而王宝强则认为,“‘金鸡鸣瑞’的形象太过瘦弱,形象欠佳,放在那里没有气势。行政中心的凤翔九天则结合了历史文化渊源,又将剪纸艺术融于其中,腾飞的形象也象征着宝鸡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是一个很好的城雕作品。”
讨论来自于关注,更来自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绝对自信。
近几年,宝鸡城市雕塑不断进步。据了解,不久后,由国内顶尖的工艺美术大师按照比例精心铸造的14座珍品青铜器和10面石鼓仿制品雕塑将相继出现在经二路街头,这组城市雕塑制作精美,凸显着我市“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将作为城市代表出现在客流量最大的经二路街头,成为宣传我市文化旅游的又一重量级的名片,突出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将“青铜器”和“石鼓”搬上经二路,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市民赵华说,青铜器和石鼓是宝鸡的宝贝,将仿照出土珍品制成的精美城市雕塑放在市区最繁华的经二路上,既让市民更加贴近宝鸡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是宝鸡对外宣传的最好形象,让外地客一走出车站就能最直接地感受到宝鸡深厚的文化。
虽然宝鸡的城雕可谓繁花似锦,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雕塑的安全和保护措施不完善,雕塑的后期维护工作跟进不足等等。崔宝强建议:“可以成立相关管理机构,为我市城雕做一份档案,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为城雕的保护和维护配备专业的团队,让城雕精品避免‘短命’的厄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