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关于家族历史文化建设问题

2013-05-03 13:59  各界导报

五月一日,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外的汉城湖景区,近四十名年轻人身着汉服,仿照古代习俗举行了自己的成人礼,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围观。汉族的成人礼延续数千年,冠笄之礼成为其核心内容,男子加冠,女子加笄。行冠笄礼者由此变为担当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成年人。

姓氏是群体的标志,姓张的之间可以说“一笔难写两个张”,姓王的之间可以说“一笔难写两个王”,这是基于同姓之间很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缘故。我国是一个长期的大一统国家,由于儒家文化的熏陶感染,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族内部的亲情(如过去许多家训里边就有家族内部的扶危济困等重要内容),这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爱国爱家以及长期的“家国一体”观念是中国人传统的理念或思维定势,维系家族内部的和谐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越来越高,海内外同宗之间的联谊活动越来越多,那么,同宗之间的基本诉求,最不能少的就是族谱了。

族谱可大可小,这是以家族内部世系脉络的清晰程度等来考虑的,多数族谱是以一定地域的远祖为纲来记述的。如某个家族的部分人口从河南搬到江西,江西的那一支就把重点放在当地家族的记述上,江西那一支可能又分为好多小的支系,若各个小的支系之间来往密切,修撰族谱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大;若来往不密切,就可能比较小。有的族谱编纂得很大,这往往跟其家族之间热心人的工作努力等因素有关。如2011年8月在浙江永康、杭州举行了吕氏族谱编纂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湖南省社科院、陕西省社科院、吉林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吕氏族谱的编纂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据最新消息,大陆吕氏已与台湾吕氏达成协作编纂族谱的意向,一套记录天下吕氏的大型族谱即将在近年出版。其间,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强先生斥资襄赞是举,厥功甚伟;其间,吕氏家族许多社会精英积极参与,其精神实在可感可佩。有鉴于此,诚望各个家族中政界、商界、学界的代表人士,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中华民族,真正做到勇于担当,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且努力做得尽可能好。有必要强调的是,不论是编纂大型族谱还是小型族谱,都一定要下功夫。

考虑到如今社会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我们认为,一般的族谱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某姓的来源。我国绝大多数姓氏的来源都可以说清楚,这是因为历代从事史学工作的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结果,有的姓氏可能只有一个来源,有的可能有多个来源。在编纂族谱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已有的成果来把自己的姓氏来源予以说明。

2.谱系及排字。传统族谱谱系的编排一般有谱系树的形式或者在总述之下又有分述的形式;其实,谱系树的形式往往会造成印刷时的许多麻烦,即使是小型族谱,也会形成折页的形式,建议新编族谱一般不要采用这种形式。印刷实践证明,以总述之下又有分述的形式为最好。请注意,改革开放以来,鉴于我国人口负担越来越重,国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新编族谱的谱系树中,应当记录女孩。我们中华民族的各个氏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行辈排字,最一以贯之的是孔孟曾三姓,还有弘农杨氏等姓;事实上还大量存在着离开了祖籍的支系又有新的排字的情况。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名字避讳,对于上辈人的名字不避讳,是会被认作大不敬的;中国人的取名习惯跟外国人的所谓“父名、教名”等毫不相干。多数行辈以七言或五言诗的形式来排字,这种诗的形式有奋发向上、爱国爱家等内容,又便于记诵。有的行辈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形式来排字,如吕叔湘先生、朱镕基先生的家族。很多家族的行辈排字在建国后尤其是“文革”期间中断了,导致许多同姓同宗村落中不同行辈者的名字有用字相同的,甚至名字完全相同的;传统的避讳等观念被颠覆,在文化方面,许多人,尤其是年青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背离传统为时尚,这是很不对的。出版于西安的好几个报刊曾经刊登过某些个家族由于家谱中的排字早已用完而给孩子取名时出现了不少令人尴尬的情况,其家族内部不少人又认为续字毫无必要,在这种糊涂认识支配下,许多违反传统的思想观念就出来了。而有的家族中有若干个有识之士,由于他们的倡导,在原有排字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续字,这是很值得肯定、值得提倡的。按着排字取名除了具有标志性特征、可以看出行辈以外,还有双音节名字的重复率低等好处。姓名的重复率低可以在社会事务中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记事。族谱中设立记事部分很有必要,要记的事情如历代祖先艰苦创业的历史,家族与外界的交往,家族内部祖传的技艺(许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家族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贡献(如修路或买路、架桥、捐赠等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要记录;其他跟家族历史有关的内容也可以记入这一部分。

4.祠堂等等。祠堂是旧时许多家族都具有的,其作用除了家族内部进行祭祖、教化、婚庆等以外,有的还兼有私塾或义学等机构。旧时有的家族还有义田、义仓、义学等具有家族内外救助、公益性质的设施或机构,往往在为家族内外贫困人口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坟地及其变迁也是这一部分要记录的内容,与之有关的如坟地的碑石、墓志铭等等也要录入。

5.祖训、族训或家训。这类文字有的写在族谱里,有的以雕刻的形式刊布于祠堂、庭院或正厅等处,爱国爱家、明礼诚信、见贤思齐、奋发向上、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勇于担当、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于其中,这些至今都是教化感染子孙的重要内容,跟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一脉相承的,应当发扬光大。

6.人物。人物是史志以及族谱中的重要内容。族谱中的人物,除了国史类著作录入的本族人物以外,进入各级地方志书的人物都要录入族谱之中;族谱中人物的录入标准可以比地方志书低一些,不一定全是政界、学界、商界的重要人物,特别要注意把本家族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编进去。有人问,族谱中对于那些地痞流氓、赌棍嫖客、汉奸走狗等反面人物记录与否?其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志、族谱编著的优良传统,反面人物的教育感化作用跟正面人物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样都很重要。在许多家族的历史上,都出现过因为豪赌而导致家庭甚至家族败落或绝户等情况,记录这类人物的劣迹,对于后代会有警示作用的。我们还建议,族谱中对于优秀的闺女甚至外甥予以记录,以激励本族子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7.著述等等。族谱中可以把本族各界人士出版、发表的著述列出目录,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予以刊发,将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的照片予以刊登。

述而不作是我国史志或族谱的传统,编纂者没有必要站出来对人和事进行评价,读者可以直接从字里行间来体会。

或者有人说:我们那个家族的好多事情说不清,比如同村同姓同宗,如今只知道行辈大小,连谱系的门儿都摸不清了,怎么写?其实,最少应当把现实的情况写清楚,这对后代写族谱总会有借鉴作用。笔者曾经在一本关于“寻根”的杂志上看到一位著名作家的一篇文章,说自己出身贫寒家庭,不是名门望族,祖上的好多事情都说不清,丝毫不知道可以跟那些个名人有什么瓜葛,但是,他认为大家都应当寻根,都不能数典忘祖,都应当继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家族文化,都应当珍视中华之情、家族之情,都应当把族谱等工作做好。诚哉斯言!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感受正能量 听《张持有道》

2013-04-30 11:53阅读

城固师范学校169名幼教遭30余家学校“哄抢”

2013-04-26 09:34阅读

血样送检违反法定程序 办案民警不具执法资格

2013-04-24 10:47阅读

城中村农民张大伯的西洽会之旅

2013-04-21 12:01阅读

西安市文明办启动“每人奉献一小时”文明交通志愿活动

2013-04-16 10:55阅读

碑林区文明办为“中国好人榜”入选人苟会玲送喜报

2013-04-11 12:45阅读

清明节不赶时髦 祭祀还选香蜡冥币和鲜花

2013-04-07 10:3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