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民间工艺之乡著称的西府宝鸡,过去每年的农历四月,农村妇女们就开始动手做香包了。西府香包中,最为特别、最具民俗特点的,要数秦绣的“五毒”香包。
富有西府特色的“秦绣”,多显得古朴稚拙、鲜活艳丽,有着西府人粗犷、豪放、凝重的特色。
秦绣,是西府姑娘的必修技能,母女相传。“五毒”香包,则是秦绣与端午节的完美结合。“五毒”,是指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这些东西,因为有着狞厉的
外形和可怕的毒液,让老百姓又害怕又崇拜,所以被西府人视为辟邪驱瘟之物。西府的姑娘媳妇们用色彩艳丽的丝线把“五毒”绣在香包上,把它们变得生动、活泼、可爱而有情趣。
端午前夕,60多岁的凤翔妇女张秋爱,在市区经二路上叫卖自制的“五毒”香包。记者看到,张秋爱的五毒香包,用红色绸缎衬底,上面绣着活灵活现的“五毒”图案。香包内用棉花填充,装上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研为细末的香粉。香包的下边垂着红色长丝穗,“穗”与岁谐音,意为岁岁长寿。“咱们这儿的绣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张秋爱说,绣五毒要用真丝线,在布上按照网眼,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地绣。绣的东西不一样,针的走法就不同,这样图案绣出来才好看。
相比于秦绣五毒香包的繁复,五花绳的制作就简单多了。汉代应劭所著《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五花绳”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用红、黄、蓝、绿、紫五色彩线编成的线绳。
西府风俗中,要在端午节当天把五花绳系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五花绳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寓意百病也被带走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