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男”把团队变“磁力场” 绝不言弃让产品出国门
2009年2月,赵喜桢成为思源科创公司科研所所长,却遇到了研发“拦路虎”。2011年国家出台规定,他们的产品只有通过欧洲SIL4级安全评估认证,才有机会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CRCC认证,才能在全路销售和使用。“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懵了,本来理想的产品发展计划却遇到了巨大的现实困难,真心让我体会到‘现实太骨感’。”
“面对未知的‘认证高峰’,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找了几十种方法,做了上万组实验,认为通过认证已经没问题了。可当认证机构来见证试验的时候,他们的理念和方法让我们的设备出现了很多‘故障不能导向安全’的问题,我真的惊呆了,瞬间意识到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通不过认证,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这个方案,启动新设备重新研制。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失眠,不甘心啊!一方面,我实在放不下六年来用心血培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如果认证这一年拿不到,就意味着第二年公司至少有4000万以上的订单要流失。也意味着研究多年的产品及辛苦打造的市场功亏一篑,公司得重新‘找饭吃’。”说到这里,赵喜桢脸上流露出严肃的表情。
赵喜桢在进行实验。
“面对失败,我还想再试试,在铁道部信号专家钱旭人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不断调整方案,又开始了模拟测试实验工作。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来到实验室,换上工服就开始测试,一直到晚上十点多,饿了就吃个夹馍、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没日没夜的实验持续了半年之久,用过的测试记录纸近2米多高,光译码器就烧坏了8个,但是科学就是科学,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安全风险存在。”终于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赵喜桢团队以同类产品国内首家通过了英国劳氏认证机构的SIL4级认证,随后又很快首家取得了CRCC认证资质。这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他说,“通过这次经历,我再也不会轻言放弃。”
汗水的浇灌,收获了甘甜的果实。2014年10月,由他牵头的“赵喜桢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基于光通信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成功中标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中国铁路人自己研发的产品走出了国门,已经奔向海外市场。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旁听了赵喜桢主持的一个公司内部小型研讨会。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他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这只小团队。“我们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被成功推广应用,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有一群肯学善钻的小伙伴。”赵喜桢认真地向我们一一介绍。“ 这是‘侯哥’侯江涛,他提出了科研项目管理负责制……戴眼镜的罗能斌是轨道电路系统专家,他因名字中有一个 ‘能’字,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能能’。 这是吕鑫,他擅长组装和编写程序,成倍地提升了试验模具的制作效率……”在赵喜桢看来,科研所的19名成员个个是闪光的金子,人人都有拿手的绝活儿。介绍完他亲密的小伙伴后,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围坐在公司不大的会议室,七嘴八舌地研讨一项实验课题,场面极为热闹。
“现场没有电源,临时拉线太麻烦……”
“发电机成本高……”
“用太阳能发电。”赵喜桢快速点击鼠标,在电子显示屏上画出电路。他眉飞色舞地讲解完,大家鼓掌通过。
“这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赵喜桢突然笑道,“干到老要学到老,学得好才能干得好,科研过程其乐无穷。”
“哈哈哈!”一时间,科研所里笑声飞扬。
这就是赵喜桢,拥有一双识才慧眼的80后,以人性化的管理把他的团队变成了“磁力场”,他自己也成了人见人爱的铁路“暖男”。科研所里的每一个人,都愿意在他的带领下,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发出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服务中国铁路。
编辑点评
赵喜桢多年来攻坚克难,在铁路发展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勇于追梦。“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条真理,低头耕耘,不问付出,没有一些年轻人身上沾染的浮躁气,而有着难能可贵的沉稳担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年轻人在羡慕他取得的成绩之时,更应学习他钉子般的钻研精神、“傻子”般的工作态度。勤耕不辍、梦想开花,追求梦想的道路从来没有终点,而有了更多这样的追梦人,个人梦和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同频共振,更早实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