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门帘,投奔自然……”四月的古城西安,春意盎然,陶行知先生这首打油诗,道出了无数不愿在书里流连者的心声。的确,哪怕不是春天,之乎者焉,也讨很多人嫌。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社会进步,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它是灵验的,像神一样灵验。”没有樱花纷飞,没有灞柳风雪,只有阵阵书香与句句妙语,12日下午的古城之春,因为作家贾平凹与百余名好读书者的一场文化聚会,而独具韵味。
没有说教与传道,贾平凹质朴的语言道尽了读书的必要和好处,“读书使人进步是灵验的”,一扫春日之倦怠。“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也是读书天!”
成年人不读书 是因为不想读
“其实世上的事情,如果你想干,就会有一万个理由去说服自己干;如果你不干想,也会有一万个理由、一万个借口说服自己不去干,读书也是如此。”贾平凹说,作为家长,几乎没有人不催促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作为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太多人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或者太忙没时间读书,这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读读安抚灵魂的书 最重要
除了成年人的读书悖论,很多家庭案头书的种类也惹人忧。“书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知识型的书,一类是安抚灵魂的书。前者可以使我们丰富自己,适应社会,后者可以免除我们的恐惧、浮躁和紧张。这两类书都要读。”
贾平凹举例说,很多家庭备有养生、美容、理财、烹饪、职场、励志类的书,却缺失安抚灵魂的书,“其实这是最重要的书,灵魂如果安抚了,你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许多痛苦、烦恼、疾病都会随之解决,得到消除。”
每人每年应至少读10本书
“如果让我说一句话,能滋养你,滋养你的子孙后代,那就是‘读书,培养读书的习惯”,这是最实在的。”在贾平凹看来,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社会进步,这是一句灵验的话,是一个真理。
对于如何养成读书习惯,贾平凹说,“每个人从来没有觉得吃饭厌烦,读书也是一样的。一旦读进去,养成了习惯,读书就会成为我们生活形态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命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他建议每个家庭在案头多放几本书,呼吁每人每年起码读10本书。贾平凹说,坚持两年,读书就上瘾了。
新闻内存:贾平凹作品中的“读书妙语”
1、我那时体单力孱,面又丑陋,十三岁看去老气犹如二十,村人笑为痴傻。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处,我就在地上翻着跟斗。
2、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
3、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4、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
5、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却确实是世上好东西。
6、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7、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知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
8、好读书就得受穷,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来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在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车架后不会带单位几根铁条几块木板回来做做沙发,饭盒里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来家修个浴池。
9、好读书就别当官。心谋着书,上厕所都尿不净,裤裆老是湿的,哪里还有时间串上级领导的家去联络感情,也没有钱,拿什麽去走通关关卡卡?即使当官,有没有整日开会的坐功?签发的文件上能像在新书上写读后感一样随便?
10、约火打架,不必寻读书人,那鸡爪似的手没四两力,要欺负也不必对读书人,老虎吃鸡不是山中王。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
11、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独,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12、有人在骂:瞧,这就是读书人的酸劲了,为什麽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呢?真是阿Q精神喽!这骂的好,能骂出个阿Q来,便证明你在读书了,不读书怎麽会知道鲁迅先生曾写过个阿Q呢?!因此还是好读书着好。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