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西安明城墙内的七贤庄,唐时属东宫外永昌坊。民国初年,这里曾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后被银行资本家用于房地产开发。1936年,十座由西向东、南北走向的工字形庭院建筑群在这里落成,很是壮观气派。即便是如今来到这里,在一排排高楼环绕当中,绿树掩映下的七贤庄,仍然端庄雅致、毫不逊色。
这里曾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交通站和红军联络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又成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它是我党我军在国统区创建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办事机构,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际,这里是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有力堡垒,更是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南大门”。在这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曾演绎过一幕又一幕震撼人心的故事。
从牙科诊所到抗日救亡前哨
站在如今的“八办”纪念馆外,门边悬挂着的每一块牌匾,都被岁月刻下了斑驳的痕迹。其中有一块青铜色的匾额,上书“冯海伯诊所”几个大字。1935年,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频繁而激烈的战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许多士兵饱受伤病折磨。为解决医药用品和器械不足的问题,周恩来授意中共驻东北军党代表刘鼎,以200块银元的押金租下了七贤庄1号院,建起了由德国牙医冯海伯经营的牙科诊所,而这座诊所的真实用途,是为延安采买、转运医疗器械和通讯器材的一座秘密交通站。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形势和蒋介石有关政策发生了转变,我党在这座秘密交通站的基础上,建立了半公开的红军联络处,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七贤庄1号院的门口,才正式挂上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牌子,随后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至此,“八办”成为了我党我军设立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公开的办事机构,也成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实堡垒,以及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西安的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示威游行、火炬游行、誓师大会、抗日动员大会、怒斥日寇罪行的声讨大会……对于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抗日救亡运动,西安“八办”不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还最大限度地发动、组织各阶层、各方面的人们投入其中,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时,西安的抗日救亡团体有20多个,‘八办’与它们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西安“八办”纪念馆的讲解人员告诉记者,“‘西青救’、‘民先队’等救亡组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公地点,办事处安排他们到平民坊5号院的空房里办公,并将救亡团体的党团合编成一个党支部,与在同院住的宣侠父一起过组织生活。”宣侠父阅历丰富,常常给救亡青年讲解动态,分析形势,并在“西青救”创办的刊物《青年战线》上发表文章。这些和“八办”有着密切关系的救亡团体,成为了党和广大民众联系的纽带,通过他们,将我党的抗战主张、政策深深地植根在了群众心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