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上海交通委试水,后有国家交通运输部意见征集。“咱这里的专车啥时候改?会咋改?”成为了近一个月来西安人热议的话题。据了解,陕西对于专车行业的改革暂无明确消息,但乘客群体的期待与日俱增。
专车,作为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新业态,自打面世就饱受争议。有人点赞,因为它不仅可以缓解老百姓打车难问题,而且可以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提升;也有人拍砖,说它野蛮生长,扰乱交通运输秩序,还压榨了出租车司机本就促狭的生存空间。鼓励还是扼杀?如何进行规范?这条导致出租车行业大洗牌的鲶鱼究竟该何去何从?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做了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纸许可,瞬间泛起无数涟漪
“十一”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交通委在“共享经济下的约租车模式上海创新和探索”论坛上,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资质许可。年前还被上海有关部门定性为“黑车”的专车终获“合法性”。
10月8日,上海市在正式实施出租车调价的同时,重申出租车行业改革思路。同一天,当地一家由工会主导的出租车企业发起了挤水“份儿钱”的攻坚。10月10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召开深化出租汽车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了出租车行业改革思路和重点举措,规范“专车”等新业态发展内容赫然其中。业内人士认为,在身份明晰、运营合法之后,专车市场将告别野蛮生长。
据上海交通委介绍,约租车车辆的运营有较高标准,对车辆、档次、使用年限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网络约租车平台将统一购买营运性的交通事故强制责任险、第三方运营人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乘客意外伤害险,每车最多能提供600万元的保额。此外,约租车公司将对司机年龄、驾龄、过往驾驶记录等设置明确的准入条件,建立培训制度。约租车公司还将对接入平台的车辆和司机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建立健全服务规范,设置乘客投诉渠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上海专车试点管理方案和研议中,有两点最受利益各方的关注。其一,专车的运营车辆,其二是专车的价格定位。在上海试点中,对投入互联网专车运营的车辆总数未设上限、也不设下限,交由市场调节。但专车的定价必须略高于传统出租车,和传统出租车形成“有序的错位竞争”关系,以降低对既有出租车市场的冲击。
如果说上海市的探索迈出了专车合法化的第一步,那么紧跟着的由交通运输部发布出租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无疑预示着专车合法化即将在全国范围逐步铺开。
据了解,在上海试点中,并未对参与专车运营的车辆性质进行特别规定。但交通运输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私家车要作为专车使用,就必须变更私家车车辆性质为营运车辆,未取得出租客运证从事专车运营,接入未取得《道路营运证》的网络平台或接入两个以上的网络平台,司机最高罚款3万元。
有专家分析称,有了“互联网+”这一新引擎,城市交通一定会有更大的改革动力和更多的创新可能。政府部门应该打破利益藩篱,直面行业创新的挑战,创新管理模式,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与此同时,专车行业也需明白,一个受到合理规范的专车行业,才是各方都能长久得利的行业,这是创新与管理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