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西安市政府了解到,《西安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下发。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破坏性地震发生2小时内
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灾区
据了解,西安市地处汾渭地震带的南段,是历史地震活跃、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据统计,有史料记载以来,全市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2次。
《规划》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实现监测精细化、预警工程化,震后10秒钟内可提供地震预警信息,5分钟内可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完善市应急指挥系统。
破坏性地震后,30分钟内顺利启动并提供基础信息服务,1小时内给出灾情初步评估结果,2小时内震区及周边市辖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市级及其他行业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应急避难场所满足70%城市人口的应急避险需求。震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严禁在地震断裂带
规划学校医院
“十三五”期间,西安市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审查,保证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交通、铁路、民航、电力、通信、水利等领域重点部位、危险地段的地震风险排查和抗震加固。
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抗震设防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农村民居抗震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改变农村不设防的现状。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等永久性建筑,并在市、区县财政投资的新建学校、医院、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建筑物等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