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台下品味中国传统戏曲的源远流长,穿上戏服像模像样地摆一个“亮相”——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24名学生,以秦腔之名会聚在中国百年剧社易俗社中,上了一堂与生旦净丑同台的秦腔课。东方艺术、中国文化、陕西风貌,因这堂课,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11月1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24名学生,在西安易俗社共同上了一堂与生旦净丑同台的秦腔课,秦腔的独特魅力,让这些洋学生们回味不已。主讲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易俗社社长惠敏莉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介绍了中国文化活化石秦腔的发展起源、风格流派、演员构成、表演形式、代表传承人物以及中国百年老社易俗社的发展变迁等。课堂上,最受洋学生们欢迎的是秦腔体验互动环节。通过剧场观摩、学习表演、试穿服装、感受化妆等体验环节,让这些外国学生们了解了中国文化。
带队老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郭菲告诉记者,这次带外国学生们来到易俗社,正是希望通过剧场观摩、学习表演、试穿服装、感受化妆等体验环节,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介绍给他们,“和学生们一起来的,还有北大历史系的陆扬教授,以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魏正中教授。我们希望引领学生认识戏曲的艺术特点、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当代意义,帮助他们了解戏曲,更加深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了解感受”。李向红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