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家:我国仍处于地震相对频发期
“九寨沟地震的震中处于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主要要警惕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告诉记者,震中人口比较稀少,引起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的概率低,但震中又处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山区,会引发一些地质灾害,如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这些次生灾害带来的伤亡可能比地震本身更大。
在九寨沟地震后第二天一早,新疆精河又发生6.6级地震,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对此,孙士鋐表示,从动力源上来说,这两次地震的动力源相近,中国西部地震主要成因都是受到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的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北向东推移,从而造成青藏高原周边地震频发。但这两次地震并不在同一个地震带上,九寨沟地震处于龙门山地震带,新疆精河地震处于天山地震带。
“此次地震和汶川地震不在同一个断裂带上。”孙士鋐表示,地震发生的频率远远大于人的感受,地震本身的分布很密,无法彻底区分。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都处在南北地震带上,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又处在南北地震带上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但九寨沟地震又处在次一级的岷江支断裂带上。各断裂带的走向和特性也是不同的。
至于目前是否处于地震频发期,孙士鋐认为“这都是相对的,要看空间的集中性和时间的丛集性。”我国用7级以上标准评定地震是否活跃,近百年来我国地震的活动水平都是偏低的,包括九寨沟地震,今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共5次,按照平均水平10次的标准,地震活动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是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地震相对频发期,四川新疆连续发生较强地震也再次说明,这个频发期仍在继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