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二
盘活资产的“三变”改革模式
从土地主人到企业股东
在鄠邑区玉蝉镇胡家庄村,他们全力推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让村里的百姓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位于秦岭北麓的胡家庄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220户、1020人,其中党员18人。早在2010年,胡家庄村是全区出了名的贫困村。2011年,西安荣华企业集团积极响应全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号召,主动与胡家庄村联姻。企业资本下乡助推农业精准扶贫,通过积极实施“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荣华集团将其在产业、人才、管理、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村资源、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办法,让村民、贫困户从土地主人摇身一变成了企业股东,闯出了一条以葡萄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之路,探索出企业与农民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模式。
经过七年的村企合作,胡家庄村葡萄产业已由帮扶初的304.48亩发展至1074亩,带动农户500多人,辐射种植面积达1万亩。目前已有20位农民取得了助理农艺师资格认证,众多农民转换成职业农民,提升了农民技能水平。2010年,胡家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0元,截至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4700元。
土地变资源贫困户获益
蓝田县境内的董岭村,属秦岭北麓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全村3个村民小组,172户630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4.4%;贫困人口105人,贫困发生率16.7%;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是典型的空心村。就是这个既“穷”又缺少青壮年劳力的小山村,通过几年来的合作社经营、土地入股等举措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由“茧”到“蝶”的嬗变。2016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0元,高于全省水平4404元。
2010年,村上成立了蓝田县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虽然,合作经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管理松散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找到全村产业发展之路,用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代替合作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村上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制公司。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办法先后开了十几次会,征求意见,统一思想,最后达成共识:将农户入股土地收益按照51%归集体、49%归农户的方式进行股权量化,股份化以后的土地收归公司统一经营。
这种分红模式盘活了全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最为重要的是,保留了一部分资金,用于民生保障,这部分资金由专业化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确保管理能力较弱的贫困户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兜底、有保障。
重组自身资源“三变”致富
簸箕掌村位于蓝田县城西北部洩湖镇的岭区,北依骊山,南望白鹿原。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01户1039人,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2500亩,人均耕地2.33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小麦、玉米种植和劳务输出,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元,是省定重点贫困村。2014年以来,簸箕掌村依托丰厚的人文、生态资源,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以“三变”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贫困村依靠自身资源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簸箕掌村虽然土地贫瘠,但生态环境好,村前有水鸟成群的女娲湖,村后是清晰可见的终南山,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条件。2014年3月,簸箕掌村“三变”改革大戏开始上演。他们首先清产核资、理清家底,把“死资源”变成“活资本”。其次,资金变股金。村上利用农村改革契机,将财政投入到村的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全部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的股金,入股经营主体,按股份获得收益。在利润分配上,村集体经济组织预留60%用于扩大再生产,40%分给村民。
最后,村民变股民。2014年3月30日,1039个村民成为簸箕掌村的合法股东。股份设置形式包括土地股、固定效益股、独立效益股和集体股。同时,簸箕掌村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了“西安卜莹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运营村集体资产。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积累从零增加到3000多万元(不含土地资产),加上群众1000万元的入股资金,村集体资金已超过4000万元,彻底破解了村集体有资源无资金的问题。如今全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前的95户310人,减少到2017年的10户24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