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学新课改在全国持续深入的推行,小学美术教育已由单纯的技法教学转变为紧密联系生活的实用型美术教学。其根本在于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继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运用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仅仅依赖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作为美术教师必须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弥补好常规教学中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勤于体验美的心灵、一双乐于创造美的双手,着力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
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规划活动要放眼“远”。负责兴趣培训的教师之间要善于合作形成培训梯队,相应地把所有层次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梯队,由每位教师负责做好相应阶段的工作。教师要有团队意识、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认真做好每一阶段的过渡培养工作。否则,没有梯队意识容易造成对学生的过渡培养,或者是急功近利的拔高训练,不利用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美术教育的长期发展。
二是开展活动要注重“融”。美术教师应主动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校园活动中、短期计划,使美术课外活动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一些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特殊纪念日(植树节、母亲节、儿童节)的纪念活动中,主动与学校德育部门、少先队组织联系,利用美术学科优势,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美术作品展演等活动,这样既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又展示了美术教学成果,激发了学生学美术、用美术的兴趣,更有力地改变了美术学科是学生学习中可有可无的副科、二流学科等一些错误认识,为美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筹备活动要突出“精”。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明确学情、制定教法。教的内容不应脱离美术课标指导的范围,要在比课堂教学要求基础上适当有所提高,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表现形式可以补充一些书法、剪纸、版画、雕塑、国画、水粉、素描、工艺、摄影制作等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演、汇演,以及定期开展校内本学科的作业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四是活动反思要坚持“勤”。教师要及时收集开展课外活动所取得的资料,并整理归档,梳理反思,总结得失,认识差距,发扬自身优点,改正在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和失误之处,以备下一次参加活动提供经验。
五是组织活动要着力“实”。在活动的组织安排上,要借助学科间互通之处加强课程整合,建立教师间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低年级要侧重学习美术兴趣的培养、中年级要加强欣赏教学、高年级要引入美术常用技法的介绍;开展丰富的校外活动时,特别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野外写生时,始终将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完善安全预案,做好应对措施准备,确保课外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略阳县东关小学洪佳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