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
中记载:“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称‘蔡侯纸’”。蔡伦开创的利用植物类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法,北张村的人们至今仍在沿用。北张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距市区仅30多公里处,这里曾经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千百年以来纸匠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古人发明的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纯天然的楮皮纸,这套工艺被现代专家称作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而今,人们的观念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村里仅剩下七八家造纸作坊,作为“纸村”的实证只有老祖先留下的那些石槽、石碾盘了。
曾经的北张村
家家户户以造纸为生
正值冬季,老太太们带着孙子靠着墙根晒着太阳,年轻的女子弯着腰在渠边浆洗,麦青地几只小狗追逐打闹,午后的北张村在沣惠渠涓涓流水声中散发着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就是这样的村落,至今还保留着1900多年前的古代手工造纸工艺,老造纸师傅年复一年的延续着蔡伦发明的一竹帘多次造纸的技术。
“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张郎就把石灰烧,李郎抄纸成了张。”据考证,北张村古造纸术源于汉和帝。相传公元121年,蔡伦因受牵连,朝廷派人让他去京都接受审判,蔡伦不愿忍受这种屈辱,便在他的造纸发明地和封地龙亭县服毒自尽,蔡伦家族中人也受到连累,蔡伦后人四处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经子午道越秦岭,向北走出秦岭山口时将当时这最先进的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传播给北张村一带。
一直到文革前,北张村的造纸作坊还供奉着造纸祖师爷的神像,村子南北各有一座蔡伦庙,供奉着“纸圣蔡伦祖师”,接受纸工和村民的顶礼膜拜。在墙根下的老人们回忆起以前热闹盛大的场景:“过去村里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还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都争着去闹庙会。庙会上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决定‘摇称人’,每个纸工都来纳银报名,每隔三年主持摇签确定穰行的‘摇秤人’(即穰行的总经理)。当年的穰行在咱们造纸这个行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摇秤人’从秦岭的‘穰商’中收购枸树皮,再制成半成品。那时候纸穰都是由穰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或统一代贮。能当上‘摇称人’可是每个纸工的理想啊。”
人民公社时期是北张村造纸最为辉煌的年代,几乎家家造纸,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用作包装纸。解放前西安地区的报纸也在使用北张村生产的纸。村子至今还流传着古老的纸谣:“苍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长安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员贺忍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40岁以上的人都造过纸。以前村子人多地少,大多数人都没有地种,为了谋口饭吃家家户户都造纸。”
北张村造纸技术是以楮皮(俗名枸树)为原料,整个工艺流程完全没有使用现代机械,而且它不使用纸药,却能进行分张。不过出一张的工序十分复杂和艰辛,大致要经历10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需要付出超体力的劳动。所以北张村有一句俗语,“有女甭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说的就是这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