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昨日上午,省、市文物系统、基层文保单位及市民代表相聚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共同庆祝文化遗产日。
我省建成两座天然农业博物馆
动听的长安古乐、婀娜的敦煌飞天舞蹈以及端庄的汉服展演,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群众大舞台前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加上现场举行的全省“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一系列文化遗产展示让市民大饱眼福。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周魁英说:“目前我省共有4905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11处,还有9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我们希望能通过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让更多老百姓认识、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局面。”
昨日,我省还表彰了一批优秀群众文物保护员及长城保护员,并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两处陕西文物扶贫示范项目进行了授牌。据悉,省文物局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拓展文化扶贫,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将彰显黄土高原的雄浑和现代农业技术典范的关中旱作农业代表——宜君哭泉梯田,建设成为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将蕴藏秦巴汉水的灵动和远古农耕文化活化石的陕南稻作农业代表——汉阴凤堰古梯田,建设成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这都成为我省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亮点,既改善了当地经济结构,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开发了以文物文化为内涵的产品
为了切实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自2005年以来,我省提出了大遗址保护的理念,选择分布于城市或靠近城市的大遗址,实施遗址公园建设,秦始皇陵、大明宫、汉阳陵等国家遗址公园的相继建成开放,逐步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环境,既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也成为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亮点和典范。同时,我省还根据汉唐帝陵分布特点和区域城乡发展需求,提升展示服务水平,编制了《汉唐帝陵文物旅游线路规划》,通过线路规划连接、遗址展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致力于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近几年来,我省提出“博物馆引领时尚生活”理念,先后开展了“把博物馆产品带回家”“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历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开发了以文物文化为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并正在运用“互联网+”和现代数码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文化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据悉,到2020年,我省将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物创意产品体系,积极开发古代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面貌与文化语境,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