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
不同于“白纸上作画”,在老城区建管廊会面临更高技术要求
除了个头大,西安管廊项目还有个新奇之处——以往其他城市的管廊大多建于开发区、市郊区域,基本上是“白纸上作画”,而它则一头扎进了人员密集、车流繁忙的老城区,要对传统线路加以改造,相当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行至临潼区人民路项目部,记者立马发现了环境上的不同:马路两旁,店挨着店、楼连着楼;往上看,线缆交错,电线杆上绕满了“蜘蛛网”。走进施工现场,内里更是不同——基坑并非顺着斜坡“侧挖”,而是用钢板桩垂直“劈下”。高达15米、厚15.5厘米、宽约40厘米的U型钢板桩相互咬合在一起,就像一个个瘦高个儿手攥着手深扎在泥土里,一直延伸到2公里外。为了抵抗土壤带来的侧压力,基坑两侧的钢板桩还要用很粗的钢管撑起来。
“在开阔地带、规划路段建设,坡可以放得足够缓,但占用空间也大。而在车来车往的人民路施工,按传统方法做是不现实的。”中国中冶陕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平介绍道,这些钢板桩每根成本高达七八千元,平均每公里就得用四五千根,“幸运的是,它可以反复用。”
除要面对空间的局促,这里的管廊施工还要解决噪音控制、交通疏导等问题。
“虽说管廊建成后,可以带来长久的安宁,但施工过程也得讲究,不能还没建好,就先招来一堆投诉。”张平带着记者见识了一件“静音法宝”——静压植桩机。若非近观,你根本发现不了它正以20分钟一根的速度打桩,走到约莫15米远时,才能听见它动力部分的低声轰鸣。据介绍,该项目一直按照市政施工要求,将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内。
为了减小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项目部也得精心设计方案。在项目部,记者见到一份《人民路交通疏导方案》,该方案中,人民路管廊被分为5段,分段施工、分期占道。方案还详细计算了标准段围挡最小的宽度,即管廊宽度(9.1米)施工操作面(1.2米×2) 支护桩宽度(0.45米×2)围挡至支护桩的安全距离(0.8米×2),算下来总共14米,恰好占原来28米宽的道路的一半。此外,管廊施工段每200米还要设置一个限高杆,使车辆尤其是大车经过时减速慢行,以减轻其对基坑边坡的扰动。
“一般来说,综合管廊应建设在中心区、商务区等人口高密度区,老城区尽量结合旧城改造、道路提升等工程同时建设,新开发地区应同步启动建设。”在李跃飞看来,在老城区建设管廊,对城市面貌改善的作用更为明显。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