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车票折射铁路出行巨大变迁
一个站、一座城、一代人的回忆,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就能折射铁路出行的巨大变迁。西安火车站售票厅11号窗口青工售票员曾煜和他从售票岗位已退休多年的妈妈对火车站以及售票工作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曾慧兰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车站售票员,在她即将退休之际,儿子曾煜于2010年也来到了妈妈曾经工作的地方。不同的售票方式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给曾慧兰阿姨一家留下满满的回忆。
曾煜说,小时候对妈妈的记忆就是:“她很忙很忙,家里都是爸爸买菜做饭,妈妈每天回家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曾慧兰一直是车站的售票骨干,那时发售硬版卡片票,每张票发售出去时要轧上钢印,钢印的重量有五六斤重,一个班上下来常常累得抬不起胳膊,当时85%的售票员都有腱鞘炎这个职业病。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每个售票员桌子上都有个小柜子,里面用隔断分开,按方向、按线路、按席别整齐码放着硬版票底板,遇到交接班统计,要把四五百个票盒进行核对,还有区段票、半价票、代用票等等三大类六项的票种逐一统计,旅客急、我们更急。”曾慧兰回忆着不由得皱起眉头,遇到要统计旬、月报时,每一分钱都要核对精准,加班延点更是常态。那个年代,车站售票窗口都是按照地域方向进行功能划分,旅客排队前要先看好自己所去城市地区的地理方位。
1986年,车站推行了电子售票,当时全国只有天津、长沙生产电子售票机,与现在的电子设备相比,说是电子售票,其实是把人工靠体力惯性轧票变为电磁轧票,仍然是硬板票,科技进步大大减少了售票员的劳动强度。
2006年,西安车站成为全国首个微机连锁车票试行点,铁科研技术人员指导帮助车站率先顺利实施了微机售票。
如今旅客足不出户网络购票、多种支付方式、众筹列车——我的出行我做主,一系列的服务举措让购票形式更新换代。
“铁路的发展变化真的是太快了,最早我们发售卡片票、剪票本、盖座号,还得用浆糊把票粘好才能给旅客,那时候一天才能卖百十余张票,车站总共也才4个窗口。现在不一样了,车站目前有89个窗口可以办理售取票业务。电脑一敲,一个窗口一天就发售好几千张票。”曾慧兰感慨地说,当下是真正进入了智能移动互联时代。“我儿子曾煜在窗口售票,各种电子设备一应俱全,他平均30秒售出一张车票,窗口也很少见到长龙似的购票队伍。”
而且,现在大部分人都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票,一般都是出发前再通过自助取票机自行换票。这样既方便旅客出行,节省了大量时间,也避免火车站出现旅客大量集中拥挤情况。
据了解,目前西安火车站日均办理各类旅客列车约250列,日均发送旅客约7万人次,有效候车面积为7000平方米。春运期间,西安火车站预计发送旅客320万人,日均8.0万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