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一面”且缺乏深度参与性活动
同质化伤害了“白鹿原”文化资源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商户经营每况愈下,但距其不远处的簸箕掌村早已关门大吉。这个曾经以“洋槐林里看云海、移民新村观民俗、女娲湖边来休闲、窑洞土炕拉话话、商业街里品美食”为特色的民俗村,同样因为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特色等原因,成为古镇旅游的失败案例。
记者在簸箕掌村看到,连排成片的仿古建筑蔚为壮观,曾经的小吃一条街上,还残留着“榨油坊”“土鸡馆”等招牌,景区路边野草已经有半人多高,景区旁边的儿童游乐场已经废弃很久,景区内除了当地村民外,几乎看不到游客身影。
事实上,即便是其他以“白鹿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小镇景区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景区内尽管也配备了演艺、热气球等时尚元素,有的景区还配上了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等“老物件”,还有“白鹿村”“小娥”“黑娃”等白鹿原的文化元素点缀,但因为“千村一面”且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游客体验感不高,被人记住的始终是“小吃”,同质化问题俨然成为白鹿原特色小镇最大的硬伤。
对此,文旅产业运营策划机构专家于世春认为,白鹿原的特色小镇旅游应该依托《白鹿原》小说而来,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古建筑,一窝蜂地做小吃一条街,这样只能让白鹿原只有形没有魂。
“白鹿原的魂是什么?不仅是地理的象征,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肉和灵魂,其中的文化精髓应是当地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传统、风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于世春认为,文化转化成商业形态,需要根据历史文化特点去转化,要从细节入手,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同质化是对“白鹿原”文化资源的极大伤害。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