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村旅游既要科学论证规划
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升品位
2017年,西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到要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计划用3年时间投放资金4500万元,培养和扶持30个特色旅游名镇(名村);10个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综合体。全市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创建15个市级以上生态镇村和10个西安最美乡村。
乡村旅游成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农家乐已达到4500余家,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600万人次,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达到31.7亿元,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
目前,我市各县区的民俗小镇旅游项目有数十个,除周至水街、长安区上王村、西安小东门永兴坊外,还包括高陵农耕生态园、鄠邑区李家崖、长安区五台镇等。
在投资繁荣的背后,以名村古镇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开发开始暴露同质化竞争、文化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民俗小镇旅游项目目前主要有以下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公司运作型(永兴坊、马嵬驿、蒲城重泉古城、安康莲花村),村民自治型(袁家村)等。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不少景区盲目跟风、项目雷同,热衷“造村”,一样的灰色仿古建筑、仿古门头(红灯笼),运营基本为“美食+关中民俗”的单一模式,甚至有的忽视乡村原生态、风土人情,有的地方把原住民迁出,让商家来经营,商业气息浓厚,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这些都丢失了乡村的质朴和淳朴的民风。往往还没来得及分享红利,便因同质化竞争被排挤到市场的边缘。
乡村民俗旅游同质化问题如何破局?对此,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项目评估中心主任方海韵认为,乡村旅游要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道路,各主管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主动沟通,密切配合,树立大旅游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纽带、效益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大环境。
“未来的乡村旅游应该是结合文化来打造挖掘当地富有特色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仿制古风。”方海韵表示,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认真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对开发地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规划论证,避免无序开发、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在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和乡村文化上做好文章,让游客在“吃住玩游购娱”之外有深度的综合体验,才能从物质向精神升华,使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文/图 记者杨明 实习生骆圆梦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