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凤翔县南指挥镇白家凹村的十多位村民,在村主任王来羊和本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府曲子项目传承人”赵权的带领下,排了个全本的《梁秋燕》,在十里八乡演出后,轰动全县。“一个村子排全本的《梁秋燕》,这在很多人听来有些不可思议,十几个角色要一个不少,服装、道具、音响得样样俱全。”面对本村《梁秋燕》得到的盛赞,王来羊坦言,这只是村里人热爱文化的一个缩影,其实,在这里,还上演着很多与文化有关的小故事。
台子搭起来
老戏楼翻新做舞台
王来羊是个老戏迷,会听,更爱唱。村里有一座老戏楼,长时间被“冷落”,王来羊想把这戏楼翻新一下用起来。“戏楼红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唱样板戏的时候。后来家家有电视、电脑,戏楼就没人去了,本以为老戏楼迟早要被拆,但我发现,近几年,村民们都说窝在家里看电视没意思,想一起找个地方乐一乐,感受一下大众联欢的乐呵劲。村民有了新追求,老戏楼不就是最好的台子和场地吗?”王来羊开始打起老戏楼的“主意”。
原本打算村民集资修戏楼的提议,被村党支部书记刘录怀拒绝了。王来羊说,这几年,村里很多人都到城里搞建筑去了,很多人挣了钱,书记带头和村里几户比较富裕的村民共同集资40多万元,把村里的断头路修了,路灯装上了,广场硬化了,老戏楼也被翻新了,能乐呵的地方终于有了。
有了场地,人是现成的。“和其他村子不一样,白家凹是个大村,有926户,4300多人。村里的戏曲氛围一直比较浓厚,秦腔自乐班和西府曲子自乐班成立好多年了,不管村里有啥事,不唱一台戏是说不过去的,村里的锣鼓家什都不缺。”赵权曾经是南指挥镇的文化专干,说起自己村的文化底蕴,相当自豪。
戏台子有了,唱戏的人有了,白家凹广场上的欢笑声就没停过。“别的不说,光我们这个娱乐广场,每月的电费就得六七百块钱。可以说,这里广场舞不停、秦腔声不断、曲子调不歇。大家心里痛快,就想把好生活扭出来、吼出来、唱出来。”王来羊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