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外来文化渐被年轻人追捧热爱,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美人迟暮,在岁月尘埃中,渐老了容颜。尤其是中国古诗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仿佛已成为一个古老的有关“风花雪月”的浪漫记忆,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在繁复的柴米油盐中,很少再有人驻足凝望她婉约的背影,品味她平平仄仄,清清浅浅的韵味。就当我们大多数人都以为,古诗词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尘封的一个传说时,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却火了,选手挥洒自如的表现,专家妙语连珠的点评,主持人董卿精彩到位的说辞,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诗词那些柔美的句子又在耳畔一如春山鸟鸣,唤醒我们对古诗词的热爱,赋予我们清丽而高雅的艺术美感,为我们重现古诗词的灿烂与魅力。由此,记者采访了我市诗词学会的部分成员,在聆听他们“学诗词的故事”里,让我们向古诗词这片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投以深情的目光。
邢福和:诗词给了我尊严
我从小热爱诗词。那时能接触到的首先是毛主席的诗词,也读不大懂,但全部背诵了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中那磅礴的气势,藐视一切困难与敌人的精神,一览天下的广阔胸襟,越来越浓烈地充斥于我的脑海,常驻于我的心中。诗的种子也悄悄埋下了。
1975年春,高中毕业,继续读书是不可能了,上大学想都不敢想。那时上大学要推荐,条件是贫下中农子女,我家成分高,自然不在推荐之列,一时有点迷茫。偶然机遇,在大队当了两年团支部书记兼广播员,有了看书的时间,书的来源也多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李贺、王维、贺知章、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黄庭坚等等诗人,陆陆续续地向我走来,那千古不朽的光辉诗句,就像丝丝春雨,滋润着我,抚慰着我的心灵,融入我的血脉。看得多了,也试着写,虽然不成景象,但时不时地冒出几个得意句子,应用在宣传报道之中,还真的出了几次彩。
1977年,黄委勘探队招合同工,因为会几句诗文,也得亲戚帮忙,很快就被录取了,来到了黄河岸边。走的时候,拿了一本黄庭坚的诗集,已经烂了,没了上下封面,前后也缺了好多页,拿牛皮纸重新包了,工余时间,雨天工棚之中,经常翻看,学着写。雄壮的黄河,壮美的峡谷、高耸的山峰,艰苦而新鲜的勘探生活,激发了创作灵感,促使我写了不少诗篇,也引起周围人的好奇。七一将至,各单位都排练节目,我所在的山地组领导,要求我创作一首反映勘探队工作和生活的诗,并在七一联欢会上代表山地组朗诵。当时我还在距大本营几十公里的野外工地,交通不便,来往要靠船或骡马。领导通过电台安排,给我辟出时间,不用出工,专心创作。七一前夕,专程派了骡子把我接回来,享受了只有外来的高级技术人员才能入住的客房。领导说他来这几年了,从未住过。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轮到我上场,报幕员特意强调,由作者亲自创作并朗诵。一首《我在黄河岸边》的诗朗诵,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我俨然成了人物,一时间写诗读诗也成了勘探队的时尚,就连平时高傲的技术组长,也时常和我交流。
诗,给山地组争了光,给合同工赢得了尊严,改变了勘探队的精神状态,更给我很大的鼓舞,觉得工作生活有了底气,有了激情,感到前途一片光明。我知道那是诗的力量,从此我与诗结下不解之缘。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